• 你的位置:炒股十倍杠杆 > 炒股十倍杠杆 >

  • 港股配资 中信证券,痛失第一
    发布日期:2024-11-11 10:58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    港股配资 中信证券,痛失第一

     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港股配资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  3. 金融监管机构查询:可以查询该配资公司是否具备合法的金融牌照,是否受到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。

      作 者丨崔文静

      编 辑丨巫燕玲

      图 源丨图虫

      从券商半年报披露情况来看,对于大多数券商而言,面临一些压力。

      即使是“券业一哥”中信证券,也未能逃脱业绩滑坡。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1.83亿元,同比缩水4.18%;净利润109.82亿元,同比下滑6.63%。

      投行,彼时是业绩拉动的关键所在;如今,IPO、再融资集体收紧之下,却成为最大拖累。对于部分投行并无优势的中小券商而言,投行收入已然转负;综合实力强劲如中信证券,投行虽仍盈利,但收入降幅却超过五成。

      IPO、再融资集体缩水超七成,保荐项目悉数募不足……艰难的股权业务之下,尽管中信证券的债券业务艰难跋涉之中博得2.10%的同比微增,但与股权业务带来的收入下滑相比,仍显杯水车薪。

      除了投行,中信证券另一大业务拖累来自其他业务。近年来,中信证券其他业务收入连年大降,去年中报降幅为33.04%,今年更是进一步增至54.19%。

      中信证券的资管业务也未能顶住压力,在去年1月—6月缩水11.97%的基础上,今年上半年再度滑坡8.26%。2023年,中信证券资管正式展业,其作用至今未能显现。

      客观而言,相较于已经披露2024年半年报的券商而言,中信证券营收4.18%的同比降幅已属优异者,其业绩的提升来自于经纪业务与自营的拉动,尤其是自营,年内增幅高达31.24%。

      不过,作为综合实力强劲、各业务条线齐头并进的头部券商,中信证券此前并未在自营业务上投入太多比重。有受访人士透露,近年来,中信证券在投行、资管等业务创收艰难的环境之下,其对自营的投入有所加大,但风格上仍然颇为稳健,以债券等固收业务为主,鲜少涉及股票等高风险业务。 

    ]article_adlist-->

      A股IPO承销规模憾失第一

      伴随“827新政”以来沪深交易所IPO节奏、再融资规模的双双收紧,券商股权业务愈发难做,投行收入陷入集体滑坡。

      作为“券业一哥”的中信证券也未能幸免。根据其2024年半年报,今年1月—6月,中信证券投行收入由去年同期的38.24亿元锐减至17.35亿元,降幅高达54.63%。

     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,中信证券保持多年的A股IPO第一之位憾失了。

      中信证券在半年报中称,其上半年A股IPO主承销规模为50.66亿元,市场份额15.59%,排名市场第二。

      而在此前数年,“券业一哥”的A股IPO第一之位从未旁落。

      在某资深保代看来,中信证券A股IPO排名下降,是IPO市场之变与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布局叠加所致。

      首先,与部分券商各个板块均衡布局不同,中信证券更为侧重两类项目——规模体量大的主板大项目,市盈率高、超募概率大的科创板项目。

      过去,上述两类项目能够给券商带来显著高于其他板块的创收。然而,在此番IPO降速之下,新股募资完成度普遍大幅缩水,这也使得此前募资规模与市盈率更高的主板、科创板项目所受拖累更为严重。

      以科创板为例,今年上半年,科创板新上市企业仅有7家,去年同期则为41家,同比降幅高达82.93%,是A股各个板块中降幅最高者。此前,新股超募比例在20%乃至50%以上的一度比比皆是,如今,募不足方为常态。

      “从投行IPO收入构成来看,超募部分提成最高、收益更多,伴随新股IPO发行规模的下降,投行可以分得的超募资金大幅缩水乃至消失,中信证券昔日能够分得的超募规模较大,此番因新股IPO募资规模缩水导致的收入下降也更为严重。”受访人士直言。

      中信证券保荐项目实际募资情况验证了上述观点。根据Wind数据,去年上半年,中信证券保荐20家企业上市,包括7个主板项目和5个科创板项目,共计实现募资348.56亿元,多募60.78亿元,平均募资规模17.43亿元。

      而在今年上半年,由中信证券保荐上市的企业仅有4家,包括三家主板企业和1家科创板企业,募资规模仅为52.63亿元,4家企业均少募,共计少募25.56亿元,平均实募规模仅为13.16亿元。即使是募资规模最大的永兴股份,实际募资规模也仅有24.30亿元,并且募资完成率仅为52.84%。

      就A股IPO收入同比大降而言,除了超募锐减和科创板、主板项目冲击更大以外,中信证券在途IPO项目基数大,继而导致的撤否项目多,同样是其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    Wind数据显示,截至8月29日,中信证券年内撤否项目46个、去年“827新政”以来60个,2023年以来77个。而在2021年和2022年,其撤否项目仅有15个和14个。

      “2023年以来骤增数倍的撤否项目中,哪怕有三分之一能够顺利上市,对中信证券A股IPO业务的拉动也将非常明显。今年上半年才上了4家新股,的确对中信冲击比较大。”受访保代直言。

      此外,中信证券投行今年1月—6月业绩的大幅下滑,也与其去年上半年投行业绩的坚挺“基数”不无关联。

      2023年1月—6月,沪深交易所新上市企业数量已经有所收缩,彼时,多数券商投行业绩有所滑坡,但中信证券却凭借再融资业务62.29%的高增长,成功拉动投行创收实现10.74%的逆势增长。而“827新政”后再融资规模也受到限制,失去再融资拉动马力、并且去年上半年投行业绩基数偏高的中信证券,如今业绩滑坡比例也相对更高。

    ]article_adlist-->

      投行转岗已达数百人

    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,在A股IPO业务冲击之下,中信证券投行正在积极自救。

      自救措施之一,是将更多精力投向境外业务。

      典型方式包括,境内投行与香港子公司中信里昂等合作,境内保代劝说短期A股上市困难的企业赴港上市,并与境外保代共同助力企业港股IPO。

      从半年报来看,成果已经有所显现。

      2023年,中信证券在香港市场的股权融资业务承销规模位列中资券商第二,而今年上半年已升至第一。

      其境外股权承销规模也有所提升,由去年的12.57亿美元提升至12.88亿美元。不过,这距离中信证券2021年辉煌时期高达60.05亿美元的境外股权承销规模,仍然存在不小差距。

      自救措施之二,是温和调降投行成本。

      中信证券投行团队规模高达近3000人,在新股IPO规模锐减之下,投行人员冗余格外严重。今年年初开始,中信证券通过内部转岗的方式,分批次对投行IPO业务人员进行分流,目前转岗人数已达数百人,后续还将继续推进。

      除了转岗,投行人员收入同样下滑。

      不过,中信证券内部虽有月薪调降之说,但尚未实践。目前,其投行人员收入下滑主要来自于奖金的削减。据悉,中信证券投行2023年年终奖尚未下发,并且流产可能性很大。而在往年此时,年终奖早已到手。对于资深保代而言,年终奖在全年收入总包中的占比往往在五六成以上。

    ]article_adlist-->

      自营增、资管跌

      除了投行收入滑坡之外,今年上半年,中信证券营业收入、净利润同比降幅分别为4.18%和6.63%。客观而言,这一降幅并不算高。此前,国泰君安非银金融团队曾预计,上市券商今年1月—6月营收、净利润分别下滑22.45%和25.75%。

      中信证券相对不大的营收降幅,源自何处?

      从其半年报来看,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是两条增长线。

      上半年,中信证券经纪业务实现收入77.55亿元,同比增长4.89%。在上半年国内证券市场股票基金交易量日均规模同比下降6.83%、上证综指下跌0.25%、中小综指下跌12.01%、创业板综指下跌 15.63%的环境下,中信证券经纪业务这一增速实属难得。

      记者了解到,伴随IPO业务的收紧,此前重点聚焦IPO的中信证券管理者将更多精力投入股权质押、两融等业务之中;但伴随相关政策的收紧,近月来其投入又有所减少。

      相较于经纪业务,自营业务更是中信证券业绩提升的主要拉动力。

      今年上半年,其自营业务实现收入134.04亿元,去年同期则为102.13亿元,同比增幅高达31.24%。

      值得注意的是,作为综合实力强劲的头部券商,中信证券此前对自营业务的投入比重较为有限。其内部人士曾提到,自营业务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大,风险控制难度高,因此不宜使其占据过高业务比重。

      不过,伴随券商整体收入的下滑,2022年以来,自营对中信证券总营收的贡献度不断走高,2021年上半年时尚且为25.90%,2023年1月—6月首次突破三成至34.42%,今年上半年更是进一步扩大至44.41%。

      然而,记者了解到,与部分更为注重高收益的券商不同,中信证券自营投资风格稳健,历来以债券投资等固收类产品为主,鲜少涉及高风险产品;即使涉及股票,也往往是通过大宗或策略进行。

      与自营稳健为主有所差别的是,中信证券资管业务涉及了股债业务,风险偏好高于自营。

      从上半年业绩表现来看,中信证券资管业绩不及自营,收入同比缩水8.26%,并且是在去年上半年11.97%的降幅基础之上进一步下滑。

      从具体原因来看,中信证券资管业务分为华夏基金、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及中信证券资管两部分展业,两部分收入减少绝对值相近。

      其中,华夏基金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6.69亿元,较去年同期少收0.42亿元;相较于2021年上半年一度高达80.15亿元的营业收入更是相距甚远。

     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及中信证券资管则于今年1月—6月合计实现收入10.74亿元,较去年同期少收0.48亿元;其中,单一资管计划收入下滑是主要原因,缩水规模达0.72亿元。

      此外,今年上半年,中信证券其他业务下滑严重,收入同比缩水54.19%,仅次于投行54.63%的收入降幅。去年上半年,中信证券其他业务收入亦曾下滑33.04%。

      不过,各家券商对其他业务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,其他业务在中信证券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不高。因此,其他业务变动对中信证券业绩表现的参考价值相对有限。

    SFC

    本期编辑 江佩佩 王滢

    ]article_adlist--> 21君荐读 

    ]article_adlist-->普华永道、中信证券双遭起诉!

    IPO寒冬下的中小券商生存样本

    中信建投实习生回应:“父亲已退休”!多家券商火速行动

    ]article_adlist-->

    ]article_adlist--> 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    责任编辑:李桐 港股配资





Powered by 炒股十倍杠杆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13-2022 香港永華证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